“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系列解读四 |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系列四解读

加快生物医药创新升级

推动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学功)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实施《生物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将“造福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作为生物经济四大重点领域之一,并对促进医疗卫生产业发展。 落实生物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升级,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近十几年来,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突飞猛进,行业研发投入大幅增加,数千个新药进入临床试验,数百个新药经过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越来越多的新药获得批准。 但仍存在注重产品后续创新、研发同质化严重、部分前沿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等问题。生命科学与基础研究生物技术是医药创新的源泉,基础研究成果催生新药发现的突破。 着眼未来、面向世界,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是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升级的关键。

一方面,要整合资源,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围绕重大生命健康问题和前沿生物技术进行前瞻布局,争取新一代生物技术、新药靶点和作用机制,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取得突破。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充分盘活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的创新资源,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端转移,并以最有效的方式转化和应用它们。

2.发展壮大产业创新力量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药企纷纷转型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创新药开发。 研发强度超过10%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同时,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科技人才创业,一大批新兴生物科技企业迅速成立并成长壮大。 目前,我国从事创新药物和新技术研发的创新型初创公司已有2000多家。 转型中的大型制药企业和研发型生物科技企业是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的关键力量,承担着产业创新升级的主要任务。 应当有针对性地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

一是优化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完善新药审评、医保支付、临床使用等政策,推动获批上市的创新药物快速实现商业价值,促进创新驱动良性循环为企业发展。 二是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大型企业创新业务分拆上市,支持研发型生物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扩大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规模。 三是根据中小药企创新发展需要,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市场化的合同研发、合同生产平台,为全社会提供专业服务。新药研发链。

3.打造高水平生物医药创新集聚区

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呈现典型的集聚发展特征。 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广州、深圳等创新资源丰富的城市聚集了一大批研发型生物科技企业,建立了系统完整的产业服务体系,实现了“1+1”的区域集聚效应>2”。 要继续巩固和深化这一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

一是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引导创新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具有良好产业和市场优势的地区集聚发展大湾区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以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重点产业专项促进行动,培育一批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领域世界一流的龙头企业。 二是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和要素有序流动,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制约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加快产业链现代化和供应链。 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强核心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不断促进技术外溢和转移,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又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三是推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向高端化、国际化、平台化方向发展。 立足区位和产业比较优势,建设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促进重点产业升级。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

4.积极融入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体系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深化生物医药全球创新合作。 一方面,立足国内庞大医药市场,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要素向国内集聚,推动各类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药生产基地,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到中国发展。 引导国内企业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许可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创新效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支持国内临床研究机构和CRO/CMO机构承接国际合作项目,提高全产业链国际化水平。 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国产创新药进入国际市场,开展创新药境外注册,面向发达国家市场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实现创新药价值。创新药拥有更广阔的市场。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产业链全球布局,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提高国际市场经营能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